宛若琉璃

君可持否?木有枝,人间世。

人间悲喜不相通:威尼斯皆大欢喜V.S.西贡沉沦幻灭

                  ——历史局限?政治正确?其实只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罢了。

 

我发现题目太严肃但不想改了~就这样吧,以此纪念四月份看过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和音乐剧《西贡小姐》……

 ——————

四月下旬的伦敦还是挺冷的。

我是指在Shakespeare's Globe这样的露天剧院里看完一场19:30开始22:30结束的《威尼斯商人》并且走回宿舍。

风衣底下穿了毛衣也没有阻挡住多云的夜里的阵阵寒风,其实上半场结束时就已经瑟瑟发抖,趁中场休息的时候赶紧到剧场外买了一个现烤的牛肉汉堡争取补充点热量——但不幸的是估计抱有同样想法的人太多,等长长的队伍排到了汉堡到手时,剧院的服务生已经开始摇晃金铜色的铃铛通知下半场即将开始。于是一口都没来及动的牛肉汉堡最终只能用来暖手,嗯,在下半场前15分钟里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之后它就和我本人一起,在暮春的夜风里一点点凉透下去。

回到宿舍时全身都麻了。

转天发现BBC报道“这两天有一股来自北大西洋的寒流……”!

哦。

(Bleeping)

……

好吧,如果忽略有关天气的这一段,单说剧的话,不虚此行。

露天剧院很有氛围。刚到时大概七点出头,一路顺着泰晤士河南岸漫步过去,夕阳还没完全落下,给暮蓝色的天空均匀地涂抹上了一层蜂蜜的色泽,开阔的河面倒映着拖长的金色余晖与河面上常年不息的风互为经纬,在水中织就一条微颤的闪光缎带,城市间大朵大朵的明暗对比格外强烈的云彩低低地堆积在空中,貌似停滞不动——然而再一回头,却发现这些从墨青、烟灰到淡蓝、奶油甚至浅象牙色的云早就舒展变幻了形状,与上一刻截然不同,如同在流动的时光与凝滞的永恒间跃迁。

而Shakespeare's Globe露天剧院就在河畔,越过Tate Modern不远,就能望见剧院显眼的弧形黑格纹白墙与茅草屋顶。据说剧院是按照17世纪莎士比亚所在的剧院精确复制而来,离当年被烧毁的原址只有230米。

进到剧院内,心里瞬间冒出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不算正前方的舞台,露天剧院几乎让人联想到罗马斗兽场——当然,是实心外墙的局促版。不过也难怪,罗马风格的剧院都大同小异,而早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到过圆形剧场在声学原理的领先——不列颠好歹也曾是罗马行省,自然可以一脉相承。既然我2013年去土耳其安塔利亚的时候罗马帝国时期(具体一点,是115 AD)建造的Aspendos剧院的春夏演出季还在上演瓦格纳的Tannhäuser而且听说音响效果很不错。那么伦敦一个仿1614年的剧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罗马圆形剧场感并且确实全场音效很好也就不让人特别意外了。

Shakespeare's Globe除了圆形剧院的三层观众席(嗯,没有靠背、酒红色的软坐垫需要另租),舞台前面圆心的位置还提供喜闻乐见的站票……没错,站票!不过自从在Royal Albert Hall以站票体验了一次将近3个小时的音乐会后,个人对站票的兴趣已经没那么高了——好吧,只要价格不是离谱到匪夷所思,我绝不会再选择站票了,它过于考验意志和真爱程度……

不过鉴于价格优势实在是太大了(40镑V.S. 5镑),在开场前一刻钟时,剧场中心的位置依旧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随后当时针与分针精准地指向19:30时,台上暖场(?)的古装滑稽歌舞自然消失,《威尼斯商人》也就正式开始了。

安东尼奥的岁数比我原本想象的要大不少,看起来已经四五十岁的样子,黑色长袍,严肃忧郁;而巴萨尼奥确实是年轻英俊,紧身裤花边衬衫,虽是落魄贵族子弟,仍一番青春年少潇洒风流的样子。刚开场巴萨尼奥就在对安东尼奥鼓吹婚姻可以带来的快乐,而年长者并不相信,之后却慷慨解囊,在自家商船都在海上飘着、手头现金不足的时候应允给年轻人3000金币追求鲍西娅,引出了向夏洛克借钱的开端。

这样文字描述起来只显得二人深情厚谊,然而看着看着我便觉得不对……现场演出中满溢着安东尼奥单箭头巴萨尼奥的深厚友♂谊,几乎不忍直视——从借钱开始到安东尼奥寄来的信再到最紧张的审判现场,戏剧台词内容加上演员肢体语言一并让人想入非非——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莎翁原剧本让人对这种方向的联想只是一笑而过并不当真的话,当晚的安东尼奥的表演让整个气氛朝单箭头向浮动了至少百分之一百三十,足以让人开始认真考虑基情的可能性了……

所以说单纯的文字和舞台上的表演渲染力还是不一样,光看当年人教版课文选段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现场演员的演绎会带来这样神展开的微妙体验的。

而另一点中学课文选段里没有提及,或者应该说有意淡化删去的部分就要严肃多了:宗教。

人教版课本以鲍西娅庭上宣判夏洛克的财产一半被罚没威尼斯公库,一半归于安东尼奥,而夏洛克哀鸣这简直与要他的命毫无区别结束,我猜苏教版选段也应该结束于此,因为这时的喜剧感讽刺性已经足够强烈,撑得起一个故事的结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事到此皆大欢喜,作为中学课文的确是够了,也很完美。

而事实上,剧本中最终交换公爵赦免的宣判却是这样的两条——罚没财产,以及被选段有意略去的,夏洛克的改信。

比起主要用于凸显喜剧效果的失去财产,强迫夏洛克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改信,毫无疑问,其实更是隐藏在背后贯穿全剧的精神。

莎士比亚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前情背景,但对着当晚舞台上的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几次恶意满满火花迸射的交锋,作为一名恰好接受无神论教育长大而应该算是没有预先立场、生活在21世纪的观众,我心中的天平在剧中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之争上……竟然偏向了前者。

抱歉,威廉先生,与你的期待值背向而驰了……

安东尼奥前去借款,却依然带着基督徒的居高临下,仿佛是他在反过来施舍夏洛克而不是求人,而当夏洛克提到之前安东尼奥等人对于犹太教饮食习俗等等的嘲弄——带着黑色小圆帽的老头Jonathan Pryce固执地望向台上的安东尼奥,语气中带着点恶毒的嘲讽,反问“我是否应该就这样逆来顺受,唾面自干,就因为你们是基督徒我就应该匍匐在你们脚下,忍受你们对我的信仰的侮辱,哪怕现在是安东尼奥你在向我索取3000枚金币”时,我看到的是莎翁剧本中走出的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夏洛克。

而我们台上高尚的安东尼奥对此句的反应完全就是恼羞成怒。他的回答是仗着身材和年龄优势,以及秉着心中的基督教精神带来的道德优越感,恶狠狠地一把揪住了夏洛克的领子,轻蔑地表示他压根不愿意与夏洛克打交道,发表了就是现在需要借款,他也依然看不起夏洛克的犹太教信仰和饮食习俗的宣言后,狠狠一搡,将老头推到一旁,使其踉跄了几步才站稳,抚着脖子大口喘息了好一阵。

说真的,在那一幕过去之后,我特别理解夏洛克为什么执意要报复安东尼奥,非要取那一磅肉不可。

因此在法庭上,鲍西娅提出犹太人应该宽恕时,夏洛克的拒绝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夏洛克自己也从没得到过这个基督教社会他人的承认和宽恕,凭什么此刻可以光明正大的报复仇敌时要求他心怀怜悯?耶和华与摩西及以色列人所立的约都三次提及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被打了左脸还要将右脸伸过去只是那位拿撒勒人的教导,而夏洛克,并不是他的追随者。

然后在审判反转之前,从寄信给巴萨尼奥一刻起已经绝望的安东尼奥顺从地伸展开双臂,被卫兵束缚在十字架上——这明晃晃的象征真是毫不让人意外——露出胸膛如待宰的羔羊,等待着一手持尖刀一手摆弄着天平的夏洛克。不过他身边巴萨尼奥的庭上发愿倒是亮点,尤其在所有人都知道鲍西娅就站在他的身旁时,这经典梗的喜感便格外出众。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喜剧。

随后的峰回路转自不必多说,但是当安东尼奥竟然提出拿改信作为宽赦条件之一并被公爵宣判时,我心中涌起的完全是对夏洛克的同情。

真是基督教精神的胜利与宽容!看,连邪恶的异教反派都可以分享主的光辉呢。

说到底,这还真是一部喜剧!

夏洛克木然地接受了条件,准备转身离场,这时候,巴萨尼奥的伙伴葛莱西安诺快步追了上去,一把将夏洛克的小圆帽从头上扯下来并掼到了地上,回身与巴萨尼奥一起哈哈大笑。

人间悲喜并不相通。

莎士比亚的剧本很伟大,不过伟大的剧本以戏剧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台上的演出当然不止是剧本台词的简单重复。否则我们为什么不窝在温暖的沙发上读原著而在露天的冷风中心甘情愿地给Shakespeare’s Globe交出票钱呢?

在巴萨尼奥与鲍西娅解释清戒指的喜剧性误会,两人重归于好,众人欢喜团聚、步入鲍西娅的房子后,按照莎翁的剧本来讲就应该全剧终了,没想到当晚的《威尼斯商人》又给了人一个惊喜——

这场剧的最后一幕,竟然是夏洛克的受洗仪式!

身着薄薄白色长袍的夏洛克跟在沉重华丽的十字架后,面无表情,眼神中彻底失去了灵动和活力,只有一片死寂。周围高昂的教堂合唱颂歌响起,暂时压过了呼啸的风声。举行仪式的司铎问了三遍,老头麻木地回答了三遍愿意,然后神父举起圣水便往夏洛克头上浇去——这一幕上演时我听到了全场观众的细微抽气声,其中包括我自己。

时值夜里22:28左右,泰晤士河上吹来的风愈发的强了,受洗仪式众人背后作为舞台背景垂下的大幅拖地的丝绒帘幕被一阵阵地吹到空中,乱飞舞动着,卷起到半空中,互相纠缠在一起,滑开,猛地落下,如此循环不停。带着水汽寒意袭来的夜风刺骨,个人紧裹着风衣身上里外包括毛衣起码三层依然冷得想要蜷成一团,我确信当时现场气温绝不会超过5摄氏度。

而台上年近古稀的两次托尼奖得主Jonathan Pryce老先生所饰演的夏洛克却仅仅身披一层白袍,还被货真价实地浇下了一身凉水,很难想象以这样的装束在露天剧场无遮无拦的中心舞台上是怎样的感受,反正看见这一幕场景时,我个人心中敬意确实油然而生,为Pryce老先生的敬业,也为他演绎的夏洛克。

受洗后的夏洛克面上毫无笑意,神色微微扭曲,起身时的眼神中的怨恨一闪而逝,转而便成了带着一丝绝望的被深深压抑的不甘,努力维持着不流露出一丝不应出现的表情,伴着清唱的赞美诗慢慢走下台去。

随着白色长袍的身影消失在台后,当晚的《威尼斯商人》真正地落下了帷幕。

喜剧耶?

还是喜剧!

不虚此行。

以我个人的价值观来看的话,在这场《威尼斯商人》的演出中,充郁在当时整个社会的对犹太人的种族、宗教歧视与偏见与基督教徒根深蒂固的傲慢与优越感被台上的安东尼奥与威尼斯众人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夏洛克……Pryce老先生让人相信,莎翁笔下的夏洛克活生生地站在了Shakespeare's Globe的舞台上,他不甘、怨恨,乃至试图恶毒报复安东尼奥以报复这个待他不公的世界,然后失败,还是被强迫硬塞进了这个基督徒大获全胜的社会里,在鲍西娅的智慧与安东尼奥的宽容的对比下,成了这出喜剧的最佳点缀。

假设《威尼斯商人》发表于新千年的美国,估计会因为“政治不正确”而被群起攻之甚至告上法庭。

——但我们不能以四百年后的价值观指责17世纪的莎士比亚,对不对?!

可我也确实无法向四百年前的伦敦观众们一样笑得全心全意了。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局限性”是个很不讨人喜欢的词,作为后人用出来就先天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指责感,却不知除了少数超越时代的天才之外,自己要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一样不会摆脱这个评价。

所以我的理解里它其实是个中性词,而不是像字面般带着贬义。这个词应该代表的是对一个时代的客观承认,以及对一段文明的真正尊重。它只意味着特定时间点或段下的人类文明自发沉淀,并反过来影响身处该时间线上的所有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本身不含褒贬。

它其实就是历史自身。

既然1600年的《威尼斯商人》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自然也要承认它的历史局限。

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也无法例外。

可人类文明就是在这个不断承认历史局限的过程中前进的,不是么?

——————

与威尼斯的皆大欢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贡的一曲沉沦悲剧。

两天后,在特意挑选的4月30日去看了Miss Saigon,达成了看过Mackintosh“四大音乐剧” Les Misérables,the Phantom ofthe Opera,Cats,Miss Saigon现场的成就(咦)。除去Cats看的是当年北京的巡演版,另外三个都是这一年里的收获。

如果个人打分,从音乐和主题深度两方面综合评价,满分100,Les Misérables可以高达95(剩下5到25分留给Cast,像TAC版本我肯定给120分):它的音乐动人,有Do you Hearthe People Sing这样著名的歌以及其他很多首能让人记住的曲目比如Bring Him Home, I Dreameda Dream等等;主题深度也足够,人性、救赎、宗教、革命、爱情应有尽有——毕竟是雨果的原著!

POTO在80左右:求而不得的男女间爱情是美的一种,但个人认为,比起人道主义的大爱与革命的光辉,POTO的主题深度就要略欠Les Mis一筹;不过POTO的音乐丝毫不弱,像All I Ask of You和Phantom of the Opera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知名度也很高。

Cats于75到80之间飘摇不定:它的主题分吃亏在主角非人类上(咳),音乐上没什么可说的,脍炙人口的Memory一首就足以证明韦伯的水平。

而这次所看的Miss Saigon……也许个人只能给到70左右:主题包括爱情悲剧和背后的文化冲突其实并不差了,但是音乐上Miss Saigon比前三者要弱不少,全场听下来没有一首可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曲目,每首曲子都还好——但也就仅此而已。出了剧院,音乐会被迅速忘掉,对于音乐剧,很遗憾,这是Miss Saigon致命的弱点。

不过虽然Miss Saigon是四部作品里个人评价分数排名最后的一部,有机会的话它依然值得一看——原因是这部剧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引进国内的可能。另外三部中,POTO和Cats都中国巡演过好几次了,而Les Mis也在2002年来过上海,即使08年中文版在即将达成引进协议的最后时刻被文化部门审批者以“这几年国内喜事多,而这剧名称不吉利”这种奇葩的理由拦在了外面,但它来过,而且以剧的主题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

但背景设定是越战的Miss Saigon就不一样了:剧中的越共实在不能说是个正面形象——大概可以归类为兼着丑角的反派——于是就算如今的中国已经是第二共和国,在涉及维护“同阵营”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面前,Miss Saigon依然越线太多了……

于是,感兴趣并且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体验一下个人估计至少20年之内不会引进国内的Miss Saigon,作为典型当代西方政治正确语境下的作品,不同的角度让这部剧有些场景使人反思,另外一些以西方视角理解东方文化的场景则显得分外的荒诞,两者叠加的效果是值回票价的。

身为歌剧《蝴蝶夫人》的越战音乐剧版,Miss Saigon的女主从日本艺伎变成了越南夜总会小姐,不过男主倒永远是美国大兵。因此我特意挑了4月30号这个日子去的剧院,主要是配合着嘲讽一下——鉴于正是40年前的1975年4月30日,最后一架美军直升机从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屋顶上撤离了末批海军陆战队员,标志了美国卷入越战的结束——当晚果然愉快地在音乐剧第二幕的舞台上中看到了该场景的重现:大使馆外拼命试图进入的人群与毫不犹豫抛下他们离开的直升机……代入一下美帝的王师,“四十年来家国”、“最是仓皇辞庙日”什么的,真是意外带感呢……

然而,虽然剧中算是间接承认了美军的撤离所代表的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Miss Saigon会赞美越共的胜利——正相反,黑共产主义才是西方主旋律的政治正确,于是Miss Saigon里的越共的形象简直达到了荒谬的程度,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比如说,在男女主西贡“沦陷”前最后一夜的深情告白后,场景一转,越共胜利已经三年了。那么,该如何表现这一点呢?

答案是……在巨大的胡志明头像雕塑下进行士兵团体操表演!

庆祝胜利3周年的横幅标语下,整齐的,端着带刺刀的步枪的,身着农民秧歌服饰的越南人民军们先舞了一会儿龙,烧毁了代替龙珠的美国国旗,在诡异的音乐下高唱着代表美帝的纸老虎的离去(The tiger we were stalking/Walked on paper feet/And in the clear white heat/Of dawn/Was gone),随后开始了如抱着枪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士集体跳大神一般的集体舞——与前面场景中霓虹灯闪烁的夜总会形成了极端的对比,明显是在暗示革命成功的越南倒退回了封建时代。而集体舞背后,一尊好几人高,巨大无比的金铜色胡志明头像雕塑缓缓升起(我当时差点在剧院里大笑出声),投射在胡志明面容上的灯光明灭交错,时而光芒万丈,时而光耀四方,显得他不似人类,只像神魔……

都四十年了,西方眼中的亚洲共产主义革命还是一般的刻板印象!我看只要把胡志明换成金日成像,此刻这剧就可以毫无压力地改名Miss Pyongyang……

不得不说,落后的,农民的,集体主义的,伟大领袖的,非人的……打上这些符号化的标签,再换上当地民族服饰,就是西方文明眼中的完美的异端共产主义国家形象。

反正它们都一样。

另一处荒谬的地方与反派男配,女主Kim曾经的青梅竹马Thuy有关。至于为什么Thuy是反派……首先,他跟美国大兵男主抢女主……还需要其次吗?好吧,其次,Thuy的理由是他和Kim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与自由恋爱的Kim和Chris一比就显得属于逆潮流而动(此刻请选择性遗忘男主是在何地遇上的女主)。第三,他还成了人民军政委!身兼封建传统东方文化代表与邪恶的共产主义代表双重身份,与来自西方自由世界的美国男主Chris形成了彻底的对立……Thuy还真是不容易。

以上都是初始设定,其实倒也完全可以接受,但Thuy的荒谬性体现在了演员的表演上——把反派演得智商30卑劣无比并不会显得男主智商高达200道德感人,更大的可能是会让观众觉得男主智商也就50出头,同样是个人渣(不过Chris倒真是人渣没错)。

和集体舞一起上场的Thuy的气质就让人一见就感觉不对劲,身着军装号称政委却怎么看怎么难受,后来我灵光一闪,恍然大悟——整部剧中,Thuy的站姿都是含胸驼背,头上的军帽檐压得格外低乃至几乎盖住眼睛;身为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民军政委,穿着国军一般的制服,整个人的气质却完全跟伪军一般,这无法吐槽的混搭风实在太让人出戏了。对于我来讲这样的演绎可信度极低,简直OOC的厉害——真是有种黑都没黑到点儿上的感觉!

另外对手都是这样的货色美军竟然也没有赢吗?Alain Boublil和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你俩到底是在对谁开嘲讽……

而当后来看到被女主Kim开枪打死的Thuy夜半以鬼魂形式返场诅咒女主不得好死时,我心中的弹幕根本停不下来了——要求一个越南人有“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无畏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可能是难了点,但Commissar Thuy同志,就算不提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你也不能连唯物主义都不信了吧!鬼魂和政委两个词放在一起违和感根本就爆表了……你确定你加入的是越共而不是高台教吗?

至于Thuy的其他黑点比如色厉内荏、欺软怕硬、人品卑劣、对待手下战士的态度如同家丁等等……相比前面的荒谬程度反而并不高,还都属于符合逻辑的反派男配设定范畴之中,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过全场看下来,哪怕男主Chris基本可以说是个始乱终弃的人渣,女主Kim的人生完全是个悲剧,反派男配Thuy过于荒谬,群众演员的集体舞将越共黑的厉害——但只要全剧中还有Engineer这个人物存在,他就可以压过上述所有,成为Miss Saigon全剧的亮点,也是该剧值得一看的关键。

按照Cast的排名来讲,其实Engineer才是真正的第一男主。在Miss Saigon中他的唱段还要多于Chris。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真心向往着美国,为了逃离越南拿一张美国签证无所不用其极,第二幕接近尾声时他独唱的American Dream一曲就是心声,词也比较有趣……而且我得承认,Miss Saigon不光只黑越共,看看剧里对Yankies的演绎——American Dream的曲目响起时,舞台上当初胡志明雕像的位置出现的是一尊同样更大的自由女神头像。下面香车宝马美人貂裘,其实就是Engineer赤裸裸的欲望——而他称之为美国梦。

舞台上的Engineer沉浸在对Uncle Sam纸醉金迷的妄想中不可自拔,那种被欲望驱使着,不择一切手段也要往上爬的投机者野心家嘴脸在该曲中一览无遗,全剧中,这个家伙坚信阻碍他成为人生赢家的唯一门槛就是他的越南出身,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成为美国公民……

嗯,现在我确信Boublil和Schönberg是王师灯塔的黑了……

虽说一明一暗,但Miss Saigon的嘲讽不单指向共产主义,同样也没放过资本主义自己。

啧,法国人!

当然,最终Kim的自杀使Engineer冒充她兄长、以她和Chris的孩子亲属身份拿到美国签证的梦想完全破产。American Dream什么的,也就是Dream而已。

西贡的一切对剧中的其他人来说,也终只是一场梦,沉沦过后,便是幻灭。

男主Chris与女主Kim毕竟属于两个世界,在西贡与美国的短暂交集中是可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但梦终是要醒的。在大使馆上空的直升机离去时,被拦在铁栅栏之外的Kim就是大喊着她是美国人的“妻子”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直升机舷窗里的Chris渐行渐远,他们中间隔着的不光是一场战争的胜负、一片太平洋的深度,也隔着两种文明(或者加上共产主义文明算三种?),以及,更重要的,两个阶级的差距。

醒后Chris真实的生活需要继续,他不可能抛弃他的西方生活美国妻子回到异类的东方与除了儿子一无所有的Kim白头偕老。

他们的悲喜并不相通。

Miss Saigon只是Miss Saigon。她成为不了Mrs. America。

她拼命挣扎过,可终究无力逃离这片土地。

明悟Chris不会带走她的Kim为了儿子有个更好的前途,拿着Chris送给她的手枪饮弹自尽,临终前低语“How in one night have we come...so far”听见枪声冲进房间的Chris抱着Kim悲痛不已——这正是当年他们情笃时互相甜蜜表白的句子。

不过,为了不给观众添太多的堵和以后的票房着想,全剧倒是没有终结于Kim的儿子Tam在母亲死后流落街头冻饿而死的场景——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符合现实的结局——而是在最后又蒙回了资产阶级艺术作品中常有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看见了倒在地上的Kim,Chris的美国妻子Ellen还是伸手抱住了年幼的Tam,同意将Kim与Chris的儿子带回美国。

胜利者的怜悯和慈悲当然不受指责,这是美德!

Farewell, Miss Saigon.

只是但愿,《蝴蝶夫人》永远不会出现中国版。

人间悲喜,毕竟相通。


评论(3)

热度(49)